哲学史

我们来到世界上,日常做事情,主要是两个问题。

  • 我们如何完成事情? 科学来解释。
  • 我们应当做什么? 哲学解释。
    例子:

1 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

关键字:自由、和谐、秩序,
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社会集体中的一员。在探索问题时,
都得打上集体的烙印。

1.1 发现“自然”

泰勒斯第一个哲学家。
他主张哲学最开始是用
问题:万物变化之中什么不变。
论据:对水的理解。产生答案。
答案:水是不变的,
蕴意:万物可以理解。
这四种东西来认识世界。这就打开了从魔法到逻辑的大门。
万物由水组成,起源于水,我们可以理解水,那我们万物都是可以被理解的。可知论。
在他之后的哲学家都纷纷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。

但是哲学中我们却也从不关心答案。答案在哲学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。
哲学在于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的理解事物。而不是“运用”。

1.2

万事万物都是矛盾中发展。矛与盾的力量都是不停的运转。–毛泽东

但是在我们早期的哲学史中,我们用立和破的力量来概括事物的变化。

1.3

古代最早三代的哲学家都是在讨论世界起源、物质变化中不变的物质,物质的组成。 当然,世界是否在变化,以及变化的原理这两个问题也是困扰他们。以下是一些人的看法,它们代表哲学对自然的探索演变。

  • 有人提出四个元素-火、气、水和土。再加上恨与爱的力量。来组成万物,
    他们相互组合,质与量都不变。在恨、爱的力量下分分合合。
  • 有人提出有无数种元素的组合来构成万物。
  • 有人提出“原子”的说法,用碰撞来合成万物。但却难以解释气味、颜色 、温暖的背后。他们只能提出:
    原子可以通过属性的变化进而合成别的东西。
    反应。
    诚然,原子的学说极具魅力。但我们怎么能认为我们感觉到的就是理性所能
    把握的?
    也曾有人有些有意思的题目:“论幸福”,“论死后的生命”,“论世界的秩序和思维规则”,“论节奏和和谐”,“论诗”。

2.1 发现“自身”

印度起源的佛学。
中心思想就是救赎、在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。开始关注自身的建设。

  • 也是占据着“业”的重要依据。我们所有的因果报应都是“业”中轮回。
  • 相信轮回转世,这一世,你不断的索取,像虫一样,来世就变成虫。
    而如果你这一世广积福报,下一世会更好。
  • 佛的四谛的真正意义。我们仅仅要做到的是观察欲望本来的模样。
    以及平息自己的欲望。
  • 叔本华更极端,认为人们极度可悲,被一次次升腾的欲望折磨,
    当以死来消除。
  • 涅槃指的是人的自我拯救与解脱。欲望不断的升起,消失。

3.1 孔子

3.2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。
我们寄希望于别人的,应当成为我们自己对他人行为的试金石。

3.3

五伦的义务,责任也成为大国统治的工具。我们生儿为人,
在社会中的位置决定义务,责任所在。

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

人们开始关心自身。
人们把从自然的眼光返回到自己的身上,人类开始“反思”。

1.1 人是万物的尺度

阐述了解仅仅和你的角度有关系,你从不同角度就有固定的知识要求。这就是所谓的视角主义。
当我们回到人类本身的定义上,我们就明白该是以人类来定义万物,但是在具体的定义事物的
性质时,又会遇到很多歧义的问题。

1.2

我们无法感知到神,自然也就无法确认它的存在。“问题是晦涩的,人生是短暂的””。

1.3 相对主义的匮乏

当我们讨论一件事物之时,确实会有很多歧义。我们必须假定很多前提。这样,我们才能
在前提下讨论。

2.1 苏格拉底

一个人确切知道什么善的人也会去行善,同时也能获得幸福。当然,各种职业的人,就在于它
能够物尽其用。教师的优秀体现在教得好,铁匠的优秀体现在能制作好的工具。而人的美德
在于能尽其所能,即实现人之为人的真正潜能。

2.2 他对知识的分类

1 是什么的事实知识。
2 应当是什么的规范性洞见。
3 对真正自我的洞见。
回答完这些问题,我们才能知道洞见真正的善并进行改变。
另外,他使用对话形式和修辞方法。在他的影响下,洞见有了新的意义就是“自知自己无知”,
一种新的哲学承认我们可错性的自我批评和开放性开放对话的看法。

第三章

1.1 知识性存在

他们只能为理性所把握。比如数学的勾股定理等等。无法讨论他们的存在与否。
这样,我们可以明白在理念和可感事物中的区别。
例子:
我们都知道马,但是概括一种动物,这样,概念和实物就有了联系。
实物存在现实世界,概念存在于人的大脑。

  • 我们就居住在这概念以及实体存在的世界。但不可否认,概念世界重于实体。
    我们依靠着光线和影子世界的来回洞见而规范行为。

1.2 关于知识

可感事物和我们的大部分意见都是易变和不完善的。但是理念确实完美无缺。但是通过
反思和思考。我们可以不断接近理念本身。

1.3 柏拉图说

在人类的前世,灵魂居住理想世界。能直接看到理想。
当现在用肉体的形式呈现时,我们忘记了前世。我们看到了不圆满的事物和理想的差距。所以我们学习改变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再认识,再完善的过程。但只有极少数人在现世能真正找到理想并实践。在此,我是悲观的。那我们寻找自己这就是在找到前世的理想并实践。其他任何方式都是在逃避,害怕。

2.1 理想国的论点

这个理想国的论点,与现行制度几乎重合。

  • 他认为理想国应该由胜利者治理。每个人都能够接收教育,但是
    根据教育和能力的长短来决定他的社会阶层是什么。与现在何其相似。
  • 而权力与公民的义务和职能联系在一起。
  • 人只能更好的适应社会,才能各尽其能。
  • 而且在艺术的见解上。他认为我们一生都在感知世界和理念的洞见中徘徊。
  • 专家精通于目标和价值,而不是“真,善,美”。

3.1 他关于艺术的看法

艺术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对理念的洞见,包括对正义理念的洞见、而不是混淆思想和情感。

第四章亚里士多德。

1.1 理念与存在

他的观点大多是对柏拉图的反对。他认为,属性这一种东西只能相对于事物而存在。不能独立存在。

2.1

我们初次体验于事物,然后抽象出本质与现象。我们可以用以下来判断

1 实体。 规定着这个物质的本来。
2 形式 。 它该有的形式。
3 四因,目的因,动力因,质料因,形式因。
4 现实和潜能。
5 神学 。
由这些来构成对现实世界的认识。毫无疑问,这是对柏拉图的更近一步的深化了解现实世界。

第五章

古典时期

1.1 确保个人安康

当柏拉图对于城邦的解释出来后,越来越少的人来管理城邦。人们发现他们对于城邦管理越来
越无能为力。他们开始追求个人幸福的源泉。

1.2 确保个人幸福

享受生活,但是要深思熟虑。确保最大快乐是可以支配的,并不追求肉欲等短暂的快乐。而是友情等。

  • 他端坐在榻上,手里扶着葡萄酒。为未来深思熟虑。这是一种安静、恬静的力量。并从此得到快乐。

1.3

对所有发生的事情,学会愉快的接受。以绝对的冷静来旁观这些发生的事情。就是完全独立于外部事物,
不依赖外部的不确定因素。从而获得内心的绝对安静,并得到快乐。

1.4 犬儒学派

鄙视人为,赞美天然。满足我们所拥有的东西。而不是对事物进行改造,我想到了无印良品。
专注事物本身的价值,无logo。

1.5 新柏拉图主义

它为人的灵魂提供一种模糊的存在。肉体微不足道,只有灵魂才能找到这种神化的存在。

1.6 怀疑伦

感官并不提供确定的知识,我们必须是理智的才能接受这种知识。
而且根本没有确定的知识,只有相对于特定环境的知识。我们可以承认。

1.7 古代的科学和其他学科

害怕死亡、肉体痛苦、快乐中断是我们最害怕的三种痛苦。

第六章 中世纪

1.1 基督教

关于对人的个人方面仍然在发展,基督教由此而来。
对人的拯救以及人的希望。每个人都有希望,我们生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。
我们生来就背负原罪,这是在我们血肉中的性欲等等。我们就是在不断的救赎过程中。
剔除原罪,达到圆满。

1.2 教皇与国王

一人主管世俗,一人回答宗教信仰。

1.3 欧古斯丁

原罪与拯救是围绕中世纪的主要问题。我们生来就有原罪,生活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拯救。
我们有自由意志,但是需要上帝的指引才能够拯救。

  • 灵魂代表的是人的神性,而肉体是万恶之源。必须尽可能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救出来。

1.4 公相的问题

对普遍概念,共相是否存在。

1.5 调和和综合

为了集体的利益,我们选择法律与正义。并以此规范公民的行为。人们必须在生来的生理罪恶感中,用吃斋的拯救方法来拯救自身。

1.6 存在伦

我们研究存在,仅仅是因为存在的本质值得我们探求,是因为这个事物可以被感知,
而不是一个独特的东西。灵魂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认识和意志。不生不灭,
而我们肉体承接灵魂会不断的变化肉体,而忘记之前的体验,所以我们才需要自己多去接触才能找到前世的记忆。

1.7 上帝与世界

我们讨论的肯定是上帝是否存在来进行判断。上帝可能是恶之因,也可能是善之因。

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兴起 (开始纠结于自然的改造计划并探索)

1 方法之争

如何理解自然、开发自然也成了一个重大问题。
第一种,假说-演绎法,但是前提已经提供了答案。所以我们还是没有什么关于新知识的发现过程。
这个时候,培根出现的关于“人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才是核心”。也讨论四种偏见:

  • 1 种族偶像。一厢情愿的想法,
  • 2 洞穴偶像。
  • 3 市场偶像。使用命运和第一推动者。
  • 4 剧场偶像。

2 天文学

亚里士多德认为

万物都有其应该有的位置,所以我们期望石头落地,火光向上等等。 每个事物都在迫切的寻找他该有
的位置。

而自然的本质是数学,感官并不能把握实在的这个维度,只能够在其上面,数学统治所有的万物
他用三角形、圆形来给我们的万物定下界限。而气味等属性用感官来触摸,数学不屑来接触这些东西。

第八章 文艺复习和现实政治

1

关于人的自由和君主的统治。

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,那么如果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家。我们必须要一个冷酷的君主,用
铁血手段和秩序来维护安定。道德和正义是手段,和平才是唯一追求的东西。

2 亚里士多德

2.1

分析-组合的方法,这是一种将所有的东西拆开再重新组合。来观察每个部件的作用和连接。
而所谓的理解,就是如此的理解它如何运行即可。对于所有问题,他是这样质问的

  • 这是什么?可不可以没有这个东西?比如假设没有国家的社会,假设国家不存在的情况来
    判断。
  • 分析这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关系,并采取替换、改造来改变事物。

跟我们的库函数很像,不关心内部实现。采用函数作为部件来进行研究。

2.2

他也提出

每个人都活在对突然死亡的恐惧中。但是,只要每个人都陷入彼此怀疑和争夺物质利益的状态中。
所以我们必须不停地参与对别人的斗争中才行。

那如何让人民自发的拥护并成立一个国家呢?武力。这样才能让自私自利的人们拥护国王制度。
而且以契约、武力来维持的国家,是所有社会的基础。也就是法律和暴力机关。

2.3

他同时也设法用定性的变化来说明物理运动。比如苹果的红变黄是由潜能、质料加上动力因和目的
因来达到。
霍布斯的政治理论:
在一个物质财富极度匮乏世界上每日为生存而斗争的一群人类原子。而他们聚集起来,需要国家
这一组织来维护自利的基因。
而君主对于人类的反应:
关于人类,他们是忘恩负义、容易变心、是伪装者、冒牌货、是逃避危难、追逐利益的。你对他们有好处
时,他们整个人都是你的。

第九章 怀疑和信念

1 笛卡尔

找到绝对的前提。从头再来的思考,而不是胡乱得到。

  • 讨论哲学传统,过去与现在的异同。
  • 感官带给我们的虚幻感受。对一种感官的认同高于另一种感官,他就是对的吗?
  • 无任何标准来判断我们是否在睡着还是醒着。
  • 寻找绝对的正确的东西。

那么到底有什么值得怀疑和相信。他也认为是灵魂和肉体的协调让我们来探索我们身体的奥秘。
上帝和唯理论。

通过笛卡尔似乎只有”我思故我在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。而不能证明任何东西。  
从这一点出发,我再来思考我是什么。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只鸟,一个没有形体的鬼。  
我以此来考察外界,通过思考任何的前提来判断世界的存在。我同时想到自己并非圆满,  
一定有更圆满的存在才有我,那就是“上帝”。以此反复无常、狡诈恶毒在上帝那里不可能有,  
自然我也不愿意有,而愚蠢的人类他们只思考可以触摸的东西。完全养成一种习惯。

2 帕斯卡尔

我们对于神学等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证明。所以相信他百利而无一害。

认识上帝和爱上帝相差甚远。认识上帝是人心,爱上帝是理智。

3 维科

如何认识历史?
我们研究历史,研究那个时代的语言。这样才能充分认识那个时代。只能通过幻想的力量
来将自己带入进去。

第十章 唯理论成为一个体系

1.1

有人把荣誉、财富和快乐。当成低级的善加以拒绝。至善的问题和最高的知识形式问题关联。
而人的本质是生活和保存生命的意志。
在数学形式背后都有人对人类宇宙地位的一种看法。

  • 第一章。论神,人在宇宙中属于从属地位,但借助理性人可以认识神而至善。
  • 第二章,从形而上学角度讨论。
  • 第三章,和第四章则认为占中心地位的的是关于情感的学说,阻碍我们达到幸福和宁静的
    最大障碍是激情和情感。我们不断受到外界影响从而沦为奴隶。
    第五章,则论拯救:明智的人洞察宇宙的必然本质、忘却物我的状态。

1.2

真理让我们自由。
什么事真理?又怎么让我们自由?

第十一章 洛克-启蒙和平等